浅谈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如何为迁移而教
前言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学习的迁移则可以说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可靠的指标。为迁移而教是当今教育界流行的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口号。但遗憾的是迁移问题却是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所以特写此文以提醒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在这一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有不足之处,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具体地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与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我们所熟知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学习的迁移现象。迁移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起的干扰或抑制作用。
如我们教幼儿认识星期时,幼儿的先前所获得的数数经验对认识星期就有正迁移和负迁移的作用,我们教他 们今天星期一,明天星期二;今天星期二,明天星期三……,幼儿很快就掌握了从星期一到星期六的先后顺序,这是正迁移;但是当问及今天星期六,明天星期几时,大多数幼儿会认为,明天是星期七。这是负迁移。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幼儿都会把星期天叫做星期七。学习迁移,除了前面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有迁移作用外,后面的学习对前面的学习也有迁移作用。如,幼儿初学会6的写法时,很少出现书写方面的错误,但在学习9的写法后,幼儿往往会把6写成9,这是后继学习9的写法对前面所学的6的写法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从迁移的内容来看,除了知识的迁移外,还有技能、方法、态度等方面的迁移。如在计算技能方面,假如幼儿在学习5以内的减法时,使用的都是直观水平的逐一减法,如,让幼儿算5-2=?,幼儿就会先拿出5根小棍子,然后从中拿去1根,之后又再拿出1根,最后点数得出余下的小棍子的数量是3,那么他就可以算出5-2= 3。他们习惯使用这种方法后,以后学习较大的数的减法时,他们仍会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自然会影响他们的计算速度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如果幼儿在学习5以内的减法时,已学会运用数的组成知识去进行减法运算,那么以后碰到较大的数的减法时,幼儿就会尝试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去运算,这样,他的计算速度就比前一种快得多,并且在这种运算的过程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综上所述,迁移对幼儿园数学教学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同样的知识,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同,幼儿建构起来的认知结构也不同,其迁移的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对幼儿能力发展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应是尽量避免妨碍幼儿学习的负迁移,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学习的正迁移。
那么,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促进幼儿学习的正迁移而防止负迁移呢?我们认为,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的迁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让幼儿牢固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结构
迁移理论认为,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为普遍的东西比个别事实的知识更具有正迁移的可能性。
幼儿在幼儿园所学的数学虽然是数学的初浅知识,但同样有它相应的基本结构──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即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幼儿弄清并掌握幼儿园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涵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幼儿从整体上去掌握数学知识,去把握数理关系。
只有这样,幼儿掌握的数学知识,其适应性才大,其迁移的可能性才大;反之,孤立地教给幼儿一些零散的知识,其迁移量就极其有限。比如,我们在教幼儿学习“数的组成”时,从一开始,我们就应有意识地将数的组成规律即互换律、互补律,渗透于“5以内的数的组成”的教学当中;那么,到学习大于5的数的组成时,幼儿便可以根据数的组成规律在短时间内学会这些数的组成的知识。其它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或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的知识,我们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去教,而不必一个个地去教。
而许多幼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忽视规律性知识和知识内在联系的教学,甚至还把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人为地孤立起来教。比如,数的组成,她们这样教:2的组成→3的组成→4的组成 ......→9的组成;而相邻数又是这样教:2的相邻数→3的相邻数→4的相邻数→……→9的相邻数;另外还有2以内的加法→3以内的加法→4以内的加法→……→10以内的加法;2以内的减法→3以内的减法→4以内的减法……→9以内的减法等等。这种人为地割裂知识的有机联系的呆板的教学,虽然也能使幼儿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却是“死”的知识,它们的迁移量是很少的,并且这种教学的时效性又很差。
二、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迁移理论认为,个体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是影响迁移的又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个体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强,那么他就很容易分析概括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就有利于知识经验的迁移;反之,就难于将以前所学的知识、技能迁移到当前的学习来。
而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又是在知识学习和不断的迁移中形成和发展的。要想提高幼儿这方面的能力,我们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训练。布鲁纳认为,这方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幼儿在分析、比较、概括中掌握知识,不但让其知其然,还要让其知其所以然,平时,有不少的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只管把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灌给幼儿,而没有真正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幼儿学到的知识基本上是些死知识,对后继的学习极少能起到正迁移的作用,幼儿在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亦缺乏相应的灵活性。再者这些知识也没有什么发展价值。
所以,我们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数学概念、原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如概念的提出、概括、抽象过程,原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让幼儿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而不应简单地机械地将数学知识直截了当地“告诉”幼儿。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重视过程教学,重视通过过程教学来发展幼儿的能力,进而提高知识的迁移量和提高幼儿的迁移能力。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用简单的重复来代替丰富多采的知识发生过程,我们要通过过程教学来促进幼儿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中,要重视其产生的过程的教学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有关的知识和原理
教育实验证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知识或原理,就会有广泛的迁移。理论已经把有关的经验概括化,人们一旦理解了它,就可以利用它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只有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良好的迁移效应。如幼儿通过5以内数的组成的学习,理解并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那么到学习大于5的数的组成时,他们就能运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认识较大的数的组成。
对那些基础性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还应让幼儿熟记它。这样,就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如,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数的组成知识,那么对以后的加、减法的学习就会产生高效的迁移;又如,如果幼儿能够正确、牢固地掌握数前知识与技能(如,一一对应、分类、比较、排序等),这对其后继的数的概念的掌握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向幼儿提供有关原则或概念的充分的实例
如果教学中所使用的实例不充分,概念或原则所显示的概括性就受到限制。这不仅会影响幼儿对概念或原则的理解,也会影响到迁移的广度。
五、帮助幼儿辩认所学材料的重要特征
六、应为幼儿提供多种迁移的情境 |